近年来,岑松镇以人才为核心,在村级干部和后备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培育乡村振兴的基层有生力量,真抓实干出实招,打出一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组合拳”,让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实践“同频共振”。
破解“青黄不接”,在源头上把关选配“良种”。岑松镇制定并贯彻落实村级干部和后备力量选拔的方案,始终牢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内挖、外引、下派三者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村级副职、退役军人、返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和优秀青年干部队伍,选拔人才到村干部队伍中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将有乡土情怀的青年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名单,建立乡村人才库,采用“个人自愿、群众认可、组织审核”的程序,做到个人意向、群众意愿和组织意图相统一。目前,岑松镇选拔有村级后备干部70人,其中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51人,约占72.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4人,占约62.8%,在村级后备人才选拔上出实招,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村级优秀“当家人”,着力破解基层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灌溉“硬核知识”,依托组织力量给予“养分”。依托省、州、县各级组织部门和党校、贵州网院等平台,采取现场培训、自主学习、专题教育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领导力、治理能力、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乡村振兴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和培育村级干部和后备力量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导师帮带”制度,为年轻村干部配备导师,导师队伍主要由乡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等有丰富基层服务经验的人员组成,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导师学生结队”等方式进行培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岑松镇还组织年轻干部和储备干部前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行专题培训学习,鼓励具备“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政策知识、技术要素、担当意识与乡村振兴“零距离”对接,培足“源头活水”以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搭建“成长沃野”,以实践和监督培育“强苗”。走好乡村振兴实践道路,要明确学无止境,读好理论和实践“两本书”。理论学习上,岑松镇积极筹备村干和后备力量学历提升工作,提高整体素质,开阔视野和思路,突破能力瓶颈,更好发挥“头雁”引领作用。躬身实践上,统筹安排后备干部到基层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到村“两委”会议、村级事务中,从事农业水利、安全生产、基层党建等一线工作,增强“实战”能力。在监督和激励方面,安排党委下村督查指导工作,落实“四不两直”监督检查,同时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组织在职的村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年终绩效进行重新分配,考核优秀者多得等等。推荐11个优秀村干部、后备力量到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学历提升,同时对后备干部参与的重大事项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将优秀者选入村“两委”班子,鼓励其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作用、成长成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