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剑河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情况
字号:

一、基本情况

剑河县地处黔东南中部,距州府凯里市55公里,周边与台江、三穗、镇远、黎平、榕江、锦屏等9县接壤,G60号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剑榕高速公路、32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优越。境内自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有山、水、桥、寨、园、泉、湾等多层次风景结构,几十种景观类型。仰阿莎湖湖面狭长,两岸青山欲滴,风光奇异,民族村寨点缀其中,可观可赏、可游可玩。清水江与苗侗风情县城组合而成的山水园林画卷是独具魅力的游赏资源。氡硫温泉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有消毒、去疾、健肤之功效,自古享有 “苗乡圣水”“西部浴都”之美誉。百里阔叶林景区古树参天,蓊郁葱茏,有国家重点保护稀有植物40多种,野生动物50多种,巫密河、老山界、古秃杉、八万山等景点散落其间,是最佳的探险、避暑生态旅游区。再加上剑河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山地纵横,地貌类型多样,山地植被良好,湖光山色,民族村寨点缀其中,沿湖游赏,具有美感神韵,适宜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县按照“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采取以点带面、以点连线的方针,以传统民俗与现代娱乐相结合、乡村旅游与健康养生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温泉文化旅游景区、八万山—百里原始阔叶林沿线村寨等。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民风民俗、策划节庆活动等带动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出了久仰基佑村、南哨反召村、观么巫包村、太拥昂英村、革东屯州村、南寨展留村等一批整洁有序、美丽和谐的重点民族村寨。 

二、采取的措施

1、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定位乡村旅游。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抓住重点村寨,辐射带动周边旅游,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我县严格按照“山水两条线”“环雷公山自驾游线路”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密切与省、州联系,做到上下统一,确保旅游规划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满足现代旅游需求。近几年,我县累计投入2440万元,先后委托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重庆箱根温泉集团等一批业内顶尖规划团队,编制完成了《剑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剑河县清江湖旅游区发展规划(2016-2035年)》、《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建设规划》等17个旅游规划。同时,按照“全域旅游”、“全县打造”的思路,编制完成《剑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我县以旅游总规为引领,涵盖景区景点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以及其它旅游专项规划的体系已基本形成,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水平谋划剑河旅游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高效地指导全县旅游开发建设。

2、加强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载体。按照国家、省、州各级旅游部门关于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县内旅游景区建设,逐步完善景区(点)停车场、公厕、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旅游标识标牌、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露营地等旅游配套设施,着力解决了游客“吃住难、出行难、如厕难”等问题,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先后规划建设了县城、温泉、巫包、昂英、屯州等旅游服务中心,不断加大精品客栈、民居旅馆、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建设力度,其中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民居旅馆)84家,日可接待游客7000余人,特色食品企业2家,直接从业人员1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400余人。进一步健全完善温泉文化旅游景区、屯州景区、昂英景区、巫包景区、仰阿莎文化旅游景区标识标牌,新(改)建旅游厕所67座,全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了剑河温泉文化旅游国家4A级景区,剑河县昂英村、剑河县屯州石板苗寨、剑河县仰阿莎文化国家、剑河县巫包村3A级旅游景区。同时,我县积极开展剑河温泉景区省级度假区创建工作、华润希望小镇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逐步提升我县文化旅游核心产品竞争力。

3、合理开发资源,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剑河县苗族侗族占全县人口的96%,有30个民族传统村落,科学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一是改变开发理念、开发格局和发展模式,打破传统局限,推动有序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观念,采取整合部门资金和农户自筹的形式,集中力量抓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打造了屯州、昂英、基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贫困村民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农村旅游经济,充分带动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坚持特色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传承、资源永续利用不变,在产品、品牌与技术上实现创新。在乡村旅游的打造建设中,我县坚持最真实、最自然、最原真打造做法,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普查、农村传统民族文化普查,增加旅游“玩点、看点、卖点”,充实“吃、住、行、游、购、娱”内容,拓展“商、养、学、闲、情、奇”新内容,推动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多元化,以生态旅游推动乡村经济转型。三是深入特色化、主题化、体验化打造,提升感官形象、品牌形象、综合效益,避免同质化建设,营造特色民族村寨景观。采用“旅游+”的思路,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医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推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向更宽、更广的产业层面衍生,多渠道增加农民受益、多形式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生态旅游释放的红利。

4、加强营销宣传,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剑河县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森林覆盖面积达72%,是一个森林康养、休闲观光的绝佳胜地。酒好也怕巷子深,这些年来,我们着力“练内功,强筋骨”的同时,在线上线下推介我县旅游资源,使我们的资源被人识、被人知。一是精心打造剑河“山线”旅游游线,扮靓剑河村寨,大力助推自驾游旅游业态;二是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让游客进得来,游得畅,实施展架至南加、南明至三穗顺洞油路升级改造和G320岑松至屯州公路改扩建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完成剑榕高速建设,重点推动剑黎高速建设,实现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三是“走出去”、“请进来”,以宣传促销为推手,开展精准宣传营销,推卖点,展亮点,让我们的资源走出深闺让人识,拓宽客源市场。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积极赶赴北京、重庆、广州、昆明、深圳、贵阳等客源地参加旅游节、交易会,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旅游企业、旅行社、游客对剑河的关注,游走在我县“山线”旅游游线的自驾游游客逐步增多;四是以节兴旅、以节造势,推动旅游活动常态化。为丰富“山线”旅游游线内涵,我县积极指导和策划举办“仰阿莎文化节•传统村落体验游”、华润希望小镇非遗夜集市活动、“昂英开鱼节”“二月二基佑招龙节”“新民新合三月三情歌节”“五一环雷公山大型自驾游”等系列活动及民俗节庆活动,逐步形成常态化,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通过村民与游客互动,增加群众参与度,使群众成为旅游产业带动的直接受益者。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扮靓我县旅游名片上持续发力。一是在“硬件”上下功夫。重点围绕仰阿莎温泉小镇核心旅游产品,加快完善仰阿莎主题公园建设,着力抓好剑河第三张名片八郎古生物地质公园景区目建设和打响全国第九座、贵州第二座“华润希望小镇”品牌,推出新亮点新爆点。同时,以剑榕通车、剑黎建设为契机,通过争取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完善辐射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通达性和沿途的观赏性、景区设施的配套性和舒适性、旅游设备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同时,以全域旅游理念,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推动村村寨寨景区景点化,补齐硬件短板。二是在“软件”上下功夫。加快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品牌化,加快推进仰阿莎温泉小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加快实施酒店评星、精品民宿、精品客栈、特色村寨等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全县星级酒店达3个以上、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34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寨4个以上、标准级以上民宿37个以上。

(二)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一是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整合用好国家和省、州在乡村振兴、扶贫、农业产业等方面的资金,将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化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二是必须“农”字当头。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三是必须因地制宜,不贪大求全。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同时,要读尊重农民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实施好乡村旅游四大推手。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交通短板。要针对我县交通瓶颈问题,积极争取资金,实施重点旅游村寨、乡村旅游景区道路改造工程,改善交通状况,让游客行得安全顺畅,游得开心愉快。二是抓好产品塑造。同质化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弱点,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三是抓好市场拓展。要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四是抓好人才培训。要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制定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旅游部门干部、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农民从业人员“三支队伍”一起抓,使乡村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得到有效的培训,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

(四)拓展创新融资方式。整合我县发改、文化旅游、农业、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资金、政策,向企业进行招商融资,以村民入股或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乡村旅游区的优势资源调动起来。同时,按照政府财政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设和私营企业承包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发展乡村旅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